学习李振华精神,做“四有”好老师--李振华事迹简介
2015/11/16 15:52:36


 
  62年前,风华正茂的他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南京城来到沂蒙山区,成为偏僻山沟的一名小学教师,就再也没有离开这里;
  从参加工作开始,每月捐出四分之一的工资,到今天滚动到290多万元的“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他倾其所有,资助数千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
  他以炽热的情怀、博大的胸怀,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在当年这片奉献的土地上,用心血和汗水,续写着令人仰视的两个大字:奉献!
  他就是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沂源县退休教师李振华。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风华正茂的他,毅然踏上那片向往已久的热土。
  1953年正月的一个早晨,在通往山东省沂源县的崎岖山路上,一位肩背铺盖卷的小伙子,踏着厚厚的积雪,艰难地行走着。他就是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志愿到沂蒙山区支教的南京青年李振华。
  那一年,他刚满17岁。
  从书本上读到的战争年代发生在沂蒙山的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一直激励着他,那首优美动听的《沂蒙山小调》感染着他,他对沂蒙山怀着一种敬仰和憧憬之情。
  山东省教育厅原本安排他去条件较好的昌潍地区(今潍坊市),李振华却选择了沂蒙山最偏僻的沂源县韩旺村。
  走进半山腰的学校,他的心头掠过一丝悲凉:破庙改成的三间教室四处透风,大大小小的石头有规则的排列着——大石头是课桌,小石头是凳子。墙角放着一张旧床,一个墨水瓶做的煤油灯挂在床头,一个黑乎乎的泥巴炉子和盛水的瓦罐。这,就是他的岗位兼宿舍了。
  晚上,到处漆黑一片,屋子里冷得似冰窖。呼啸的山风夹杂着一声声狼嚎,令他毛骨悚然。从墙缝里钻进来的山风,吹得煤油灯飘忽不定,恰如他此时的心情。他问自己:难道这就是曾经心驰神往的地方?美好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就在这里实现?
  他几乎一夜无眠。
  第二天早晨,附近十几个自然村的38名学生早早来到学校。原来的老师因为年老多病,学校已经停课半年多了。得知从大城市来了个新老师,孩子们格外高兴。
  李振华在忐忑不安中,开始了他的第一堂课。可是,他的一口南方话,引来了阵阵骚动和议论。望着学生们茫然的目光,李振华心里针扎似的。
  更让他无法忍受的,是饮食习惯。习惯了吃大米饭的他,这里黑乎乎、散发着苦涩味道的窝窝头,还有那地瓜干掺着树叶烙的煎饼,泛着青色,硬邦邦,嚼不烂,难以下咽。
  十六七岁,本应是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年龄,李振华却在体验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生活。
  回忆起这段经历,李振华感慨万千:“初到山区的艰难,是我始料不及的,不知道自己能够坚持多久。有时做梦也哭,早晨醒来,枕头经常湿漉漉的一片……”
  “城里来了个洋学生”,这消息传遍了山村。淳朴善良的乡亲们来了一拨又一拨。那关切的话语、期待的目光,令他难忘。乡亲们从怀里掏出还带着体温的鸡蛋,——那是连老人和孩子都舍不得吃的稀罕物,还有一瓢一袋的谷子等各种杂粮、山果,递到李振华的手里。
  乡亲们发自内心感激李振华:一个大城市的孩子,在咱们最需要的时候来到这里。在乡亲们眼里,李振华就是山村孩子们的未来和希望。
  怕他受冻,村里的大婶大妈像当年“支前”,用自家种的棉花、自家织的粗布,为李振华做了一件件厚实暖和的棉袄、棉裤、棉鞋。一针一线,饱含浓情。
  知道他不会做饭,人们轮流请李振华去自己家吃饭。平时吃糠咽菜的乡亲们总是倾其所有,把家里最好的饭菜给他吃,甚至是包水饺……李振华后来才知道,当时,人们一年也就吃两三顿面食,每年收成的麦子,装不满一个瓦罐。他至今记忆犹新,每次吃饭时,家长们总是把孩子哄到门外,担心孩子馋嘴围观,李老师吃不下……
  来山村的第一个节日是清明节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泰安长城中学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