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追求“阶段考试”效益的最大化?》——【长城家校共育】(44)“他山之石”(4)
2019/11/1 14:23:46
《怎样追求“阶段考试”效益的最大化?》
【长城家校共育】(44)“他山之石”(4)
泰安长城中学 张万泉
作为学生,考试是上学阶段除听课外最重要的事,特别是中小学阶段。考试也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每次考试都伴随着家长的期盼、焦虑与不安。这个期间的考试,可分为“阶段性考试”和“升学考试”,所有“阶段性考试”都是为最后的“升学考试”而准备的。
如何对待阶段性考试成绩?一些学生只关注成绩的高低,考好了沾沾自喜,考不好灰心丧气。一些家长往往也只关注孩子成绩的高低,考好了一番表扬,考不好一顿“批评”。
考试成绩,既反映了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效,又能检验应考能力掌握的好坏。考试结束,学生、家长、老师都需要总结反思,希望老师、家长静下心来,帮助孩子分析考试过程中的得失、成败,从优点中找到自信,从不足中找到改进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将阶段性考试的收效“最大化”。
第一步:分析试卷——分析错因,查缺补漏。
梳理各科试卷,特别是出错的题目,对照答案,找出错因:1、分析是相关知识点没掌握起来?2、还是解题方法没掌握起来,不会应用?3、还是“粗心大意”,审题不细心、分析问题不全面导致的错误?分析问题症结,找到解决方法。1、没掌握的知识点,要查缺补漏;2、没掌握或不熟练的解题方法,要找类似、迁移题目再加以训练;3、对于“粗心大意”,一是因为知识点、能力点掌握不牢、似是而非,这类要再强化知识点和能力点;“毛手毛脚”导致的“粗心”,要靠平时的训练慢慢培养细心的习惯,如细心读题(特别是关键字眼)、全面分析题目涵盖的知识点和考查点,并联想以往类似的题目的问法和解法的异同,详细书写解题过程,让自己的“心”慢下来、静下来。
第二步:分析应考,有无问题。
考试,不仅仅是阶段学习成效的检验,也是应试能力、技巧的检验。一些学生感觉自己“没发挥出来”,往往就是在应考环节出现了问题。分析考试过程中,1、审题是否细心?如选对的、还是错的?由大到小、还是由小到大排序?等等等等。2、分析问题是否全面?是否只关注了题目的一点或几点,而没有分析到题目全部?是否没有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情况?等等。3、书写是否认真?如是否因书写潦草、辨认不清失分。4、答题是否规范?如是否按试卷要求答题、要求“大写”还是“小写”、要求“文字描述”的,描述是否完善、正确?等等。5、是否遵循了“先易后难”的答题顺序?如后面还有会做的题目,而没有来得及做。这往往是因为前面一些不会做或者过于复杂的题目上浪费了时间,导致后面的题目即使会做,也没有了答题时间。要知道,考试是以“规定时间内得分的高低”来分优劣的,不是私底下做练习,可以有“充裕”的时间。所以,考试要树立把“会做的题目”做完、做对的目标即可。6、考试中有无心态失衡问题?也就是应试心理问题,如遇到复杂或不会做的题目“乱了方寸”,心态的失衡,往往导致会做的题目也想不起做法来了、会做的题目也可能出错。其实,考前不要制定“考多少分”、“考第几名”的目标,这样往往会产生压力,只要把自己“会做的全做上、全做对”就可以了,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先放过去,要暗自庆幸:“幸亏这不是升学考试,考试下来后一定把它掌握起来、做出来!升学考试前一定补上它!”
第三步:反思既往,追根求源。
反思一个阶段检测时间以来,学生个人在“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上是否存在问题。
1、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得当?上课听讲是否认真?能否当堂消化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课下能否及时复习?作业能否按时、独立完成?高中更加注重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尽快从形象思维转移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泰安长城中学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