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中心组织第六期“新高考背景下教与学方式变革研讨交流”活动
2020/7/18 9:54:14
本周,课程中心组织了第六期“新高考背景下教与学方式变革研讨交流”活动。冯晓老师分享了经验文章——《立足新高考,寻找新突破》,结合新高考考查方向、模拟试题特点,立足实际,结合模拟试题和教学教研的案例,提出应对新高考的措施。文章思路明晰,案例鲜活,观点独到,体现了浓厚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探索精神,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老师们读后感觉受益匪浅。
课程中心对研讨交流材料进行了编辑、整理,推送到学校教育教学公众号,同时组织各教研组教师进行阅读学习和交流。
附:
立足新高考,寻找新突破
——泰安长城中学新高考背景下教与学方式变革研讨交流材料之六
作者:冯晓
高考作为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它不单单是教育制度的改革,更是一项社会制度的改革,关系到数以万计学子的前途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山东实行新高考改革算来已经有两年多了,对于物理学科来说,其间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是高考考查范围的变化,从早些年的5本(4本必修加3本选修选1本)变成了现在7本都考,使得物理教学压力加大。
对于师生来说,最大的压力来源于选考模式下物理选考人数的急剧下降和考生群体平均实力的提升。以2020年泰安市高三寒假统考为例,参加物理考试的人数由往年的2万左右降到了1万左右,只占总考生的1/3,但是这次统考总成绩居前20名的学生几乎都出自这个群体,可见这个群体整体实力之强。因为最终得分是名次赋分,要想拿到高分,必须在这个群体中名列前茅。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必须认清当下高考的形式,采取科学的策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把握考查方向,明确试题特点
高考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近几年物理试题的考查内容与方式具有以下几大变化:
(一)变化一:试题对于热点事件、贴近生活的物理知识的考查数量明显增多,体现“立德树人”目标,注重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渗透和综合素质的考查。2019年11月举行的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中,第1、3、5、8、10、13题涉及到近期重大的物理时事新闻。其中第1题涉及首次人工核转变100周年物理里程碑事件,第3题涉及我们引以为豪的 “天鲲号”。
(试题截图)
再比如2018年理综全国卷第15题,“求解鸡蛋从25层居民楼落下对地面的冲击力”。题目本身难度不大,但是学生要知道楼层高度大概3米这一基本的生活常识。
这几年开始的综合素质评价招生也明显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以山大的综评招生为例,考官会提问一些类似“雪花为什么是六边形”“彩虹的成因是什么”“春夏秋冬为啥不一样”“收音机的工作原理”等贴近生活、书本上却没有的知识。
作为教师,首先,平时要多留意相关的时事新闻,特别是2020年发生的重要物理新闻,并挖掘其中的物理考点。比如学习强国有篇报道:“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预计于2020年7月执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发射火星探测器。”文中提到:“我国首颗火星探测器发射至地火转移轨道,随后在地面测控系统的支持下,通过多次轨道机动和中途修正,在近火点实施制动,进入环火椭圆轨道,运行到选定的进入窗口,探测器将进行降轨控制,释放着陆巡视器。”这段文字包含了“地火转移轨道”“轨道机动”“降规控制,释放着陆巡视器”3个物理重要知识点,2017年高考理综全国卷物理第一道计算题就涉及到最后一个知识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这样的报道,挖掘其中考点,复习相关知识,甚至可以引导学生以出题人的角色设置和解决问题,这样会使应考更有针对性。
(冯晓老师的“时事物理”课)
其次,教师要乐于发现、观察生活中与物理相关的有趣现象,并分享给学生,共同研究、探讨其中的物理规律。比如讲到动量章节时,一起与学生探讨玻璃杯落在“硬”地上为什么会碎,公园里的喷水装置为什么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泰安长城中学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