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研究性学习与历史教学——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听课感想
2014/10/28 10:18:57
      10月25日——26日,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在泰安举行。我和王伟、王娟、刘培燕、周焕萍老师参加了听课和教研活动,感触最深的是25日下午所听的三节示范课。 
    一、课堂纪实
    (一)工业革命的盛宴
    我们听的第一节课是北师大附属中学王宏伟老师的《工业革命》。
    这节课选自必修二《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一课时。王老师将教材内容整合为“无法满足的市场”“工业化的浪潮”“变革世界的引擎”三个框题。从国内外需求、资本、技术、劳动力等方面分析了工业革命形成的原因和条件。然后从工业革命的含义、发展概况、创新成果等方面介绍了工业革命的过程。最后从世界市场的形成、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等方面分析了工业革命的影响。
    单从授课形式来看,这节课与寻常的课相比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推进,而且教学方法就是单纯的讲述和提问。但是王老师引入了大量的历史史料,这些史料有史籍文字、图片和名人的话,很有佐证价值。他引导学生从这些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来分析相关的历史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这种方法就是历史研究的方法。王老师通过补充大量史料,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到了教材中没有的知识。
    王老师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引入了几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富人与穷人、喝奶与饮茶、女权主义的兴起、自由放任到适度干预……这样完全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使他们的思维开放到了较高的程度,对工业革命的认识像刚开闸的洪水,一发而不可收,也使先前较为平铺直叙的课堂片刻间光彩异常。最后王老师以一句话进行了小结和提升:既要经济发展,又要青山绿水,还要社会有序。
    (二)唐风唐韵
    我们听的第二节课是上海复旦大学附中李峻老师的《灿烂的文学艺术·唐》。
    教材的编排顺序是整个单元按照艺术领域对古代各个时期的书法、绘画、文学、戏剧进行说明。李峻老师以唐朝的文学艺术作为主题对单元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引导学生们对唐朝的文学和艺术知识进行了梳理,这符合高考“阶段特征整合”的要求。
    李老师阐明了史学的内涵与外延,强调:文学艺术是历史概念。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先从唐朝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和流变进行论证;接着又用历史的视角对杜牧《清明》、杜甫《卖炭翁》和周舫《簪花仕女图》进行分析。特别是浓墨重彩剖析了《卖炭翁》所蕴含的社会内容,涉及政治弊端、阶级关系、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气候特点等。
    在引导学生分析以上作品的过程中,教给学生“从表层和深层信息去挖掘”“简化思维过程可增加思维的敏捷性”等研究方法,从而将这节课进行了较好的升华。
    (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我们听的第三节课是泰安二中金彬老师的《儒家文化在泰山》,这是一节研究性学习课,但是较好地融合了教材内容。
    金老师首先简单介绍了“儒家文化在泰山”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设置的背景、目的、概况等,然后让几个小组的学生代表上台分别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孔老夫子”“泰山封禅”“泰山儒释道的和谐共存”。在每一个课题成果展示后,金老师都不失时机地回扣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同时联系课外相关知识,对儒释道思想的内核、封禅的含义、原因和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联系现实如“泰山学派”说明了泰山文化的深远影响。最后通过突出儒家文化、课题核心即“仁”的思想和泰山文化的底蕴,阐明了构建和谐社会和复兴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这节课与前两节课的最大不同是以研究学习为主题,将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改革很好地结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展示、点评,俨然一个个小老师。而教师则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引导和及时总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泰安长城中学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