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酒论英雄之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2014/10/31 16:21:46
明清时期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古老的社会内部暗流涌动,腐朽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龚自珍在诗中发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李贽、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应运而生,给当时的思想界带来一片生机。
学生课前通过预习,对本课知识基本掌握,所以演讲稿准备得非常充分。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演讲者:李壮
社会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那些落后的、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东西就免不了被淘汰的命运。
我们知道,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明代晚期,宋代的程朱理学因使思想界呈现出陈腐不化的习气而受到猛烈抨击。当时出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其中最重要就是李贽。
李贽之所以被称为“异端”思想家,原因就是他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反对孔孟学说。他的两部著作《焚书》《藏书》更是对程朱理学和儒家经典进行了大胆批评,因而也遭到了排斥。
众所周知,明清时期封建社会逐步走向没落。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用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使得文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李贽以及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正是看到这一点,大胆批判社会、控诉君权,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思想,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李贽追求个性发展、男女平等的思想在近代都是十分重要的,由此也可看出李贽思想之超前。可是这种思想当时却没有实现,被中央高度集权的形势所禁锢。但我还是很赞同他的这种做法,毕竟他的男女平等思想到现在还大为提倡。
教师点评:
演讲层次分明,论述合理,史论结合,注重了对历史原因、特征的剖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建议脱稿,给该组加七分。
(二)李贽——自相冲突的思想家
演讲者:张明珠
李贽于1527年生于福建泉州。他是一位儒家的信徒,1587年以前,他已经按照儒家的伦理原则完成了对家庭应尽的一切义务。次年,削发为僧,时年六十一岁。削发的原因,是他的环境已容许他抛却呆板、拘束的生活,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李贽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见解释经典,这也和宗教革命的信仰,即凡信徒即为长老的态度相似。
李贽是悲观的,他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年代。传统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文艺复兴的新生命也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做灌木而不是树干。
李贽以不留情面的态度解剖自己,指责自己缺乏诚信:“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袄德。分明一介不与,而以有莘借口;分明毫毛不拔,而谓杨朱贼仁。动与物迕,心与口违。”他还怀疑自己用佛门的袈裟遮掩了“商贾之行之心”,“以欺世盗名”。这些奇怪现象的症结,在于内心矛盾的剧烈交战而无法自解。
李贽本人自小就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长大成人,其家道中落,1552年得中举人,却因经济困难,不能再耐心拼得进士及第的资格,即在官府任职,但却多年郁郁不得志。时在1577年,就任知府前,他的官俸即为微薄,尚不足果腹。只有在知府任上,才有了各项“常例”和其他收入,这种似合法又似非法的收入并未让他感到不安,他并不像海瑞那般,以为官俸定额以外的一丝一毫收入都属于贪污。他以特行卓识而见称于后世,但在这个问题上却和常人有相同的看法。
李贽为僧后,再未出现过贫困生活,因早已有思想家的声望,旧时的崇拜者们已纷纷飞黄腾达,故而时常接济他。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品质高尚,就因为他的志趣行为得到别人称赞。李贽见识深远,就因为他理解分析其他事物的正确,尽管在当时被称作“异端”,但其思想的确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否定了理学的存在,摇撼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泰安长城中学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