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2024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材料二十八——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日期:2024-05-24] 来源:  作者: [字体: ]

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据悉,《指导纲要》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配套文件,主要面向学校,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细化有关要求,加强专业指导。

《指导纲要》如何阐释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做了哪些细化?将如何解决“有教育无劳动”和“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

劳动教育是什么——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当前,社会上对什么是劳动教育有不同的理解,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指出,忽视劳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轻视体力劳动,尤其是看不起普通劳动者。《指导纲要》重申《意见》提出的“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要求,并进一步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该负责人介绍,劳动教育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鲜明的思想性,强调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二是突出的社会性,要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三是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根据《指导纲要》,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为: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

《指导纲要》提出,要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善于观察思考,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同时,要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

劳动教育教什么——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劳动教育清单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介绍,依据《意见》,《指导纲要》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做了细化和具体化:一是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框架,具体包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四个方面;二是明确三类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定位;三是明确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主要内容和三类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

“各地和学校可以依据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更为具体的劳动教育清单,切实解决劳动教育教什么的问题。”该负责人说。

“与职业院校、高等学校相比,中小学有自己的特点。”该负责人介绍,《指导纲要》在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着重强调了要打好基础、安全适度、开齐课程、讲究方法、家校合作。比如,要注重日常生活劳动习惯的养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序安排劳动教育内容要求,上好每周一节劳动教育必修课,同时安排必要的课外劳动时间和劳动周活动,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等。

在职业教育方面,《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重点是结合专业特点,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规定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同时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还要求职业院校主动开放实训实习场所、设施设备,为普通中小学和普通高校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结合普通高校的实际情况,《指导纲要》强调,一是要明确重点,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二是规定载体,要求明确主要依托的课程,其中本科阶段劳动教育必修课不少于32学时,明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组织开展劳动周或劳动月;三是强化服务,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

劳动教育怎么教——开设必修课,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当前学校中,有教育无劳动和有劳动无教育问题同时存在。”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说,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水平,必须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为切实解决有教育无劳动问题,《指导纲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途径,包括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四个方面。“特别是对劳动教育必修课、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每学年一次的劳动周提出了具体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该负责人说。

具体来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主要依托的课程,可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让学生扫地、做家务。”该负责人介绍,《指导纲要》围绕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示范等关键环节,加强对劳动教育方式方法的具体指导,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切实解决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

在评价改革方面,《指导纲要》提出,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鼓励、支持各地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这里突出强调要依据劳动教育目标,制定劳动素养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劳动素养形成和发展情况的测评分析。要将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和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区别开来,分别提出相应要求,同时要改进评价方式手段。”该负责人说。

“劳动教育意义重大,各地和学校要将劳动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上,切实予以加强。”该负责人强调,各地和学校要加强组织管理,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具体负责劳动教育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师资培训、过程管理、总结评价等。加强支持保障,对劳动教育所需要的师资、场地设施、经费投入等,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创造必要条件。加强专业研究和指导,组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研发,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与使用。

 

 

 

德赢天下_www.vwin01.com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2024年5月24日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zhaohongwei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