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出主干知识,体现基础性。
(1)坚持以课标主干知识为主要考查内容,并以此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依托,仍然是2014年题目的主要命题原则。
(2)试题所考查的知识以教材为依托,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属于课程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识,避免了考生靠死记硬背去答题。
(3)选择题中,直选题题目进一步增加。如第13、14、15、21、22题都是采用直接设问的形式。
二、突出能力立意,体现学科性。
⑴2014年的试题充分围绕历史学科学习和研究能力来命制,注重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学习方法的考查,这体现出鲜明的学科性。 如第18、38⑷、39题。
⑵题目的考查充分体现出对“史论结合”、“历史评价”、“历史逻辑思维”等能力的考查。如第17、20、38⑷、39题⑷。
(3)题目注重考查从史实到结论(尤其对历史观点进行评价)的逻辑关系,考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既要言之成理,又要有所依据,这也体现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精髓。
三、突出课程理念,体现创新性。
通过史料解读、分析地图、研读词条、筛选史料等形式考查了考生解读史学文献、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是否能灵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养成考生的探究意识,提高考生的创新能力。如第38题第(1)问“研究20世纪初的妇女解放为什么要搜集材料甲”,第39题第(4)问对欧洲中心论的评价,第47题第(2)问让考生判断是伏尔泰还是卢梭,充分体现出对考生历史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考查 。
四、突出考生主体,体现人文性。
⑴ 从试题的整体形式上,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①试题所引用的材料短小精悍,信息集中,减少了考生的阅读障碍。
②题目中的文字信息普遍比较通俗易懂,而且有些是图文并茂,符合考生的阅读实际。
③史料的形式灵活多样、直观、形象,充分考虑了考生的学情。如第 16 题地图,第38(2)连环画,第38(1)图表。
⑵注重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考查考生对历史的理解。
从社会史观角度考查考生对阶段特征、时代转型、史论结合等问题的把握也将是今后考查的重要方向。如第38题以社会生活中的“女性解放”的研究课题切入,试题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知微见著,题目素材展示了形象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以此考查考生对20世纪初社会变迁的认识。
五、突出和现实的联系,体现时代性
学习历史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如何运用历史规律,以史为鉴,教学中应教会考生有大历史的观念,培养考生有学古校今的应用能力。如第18题对甲午战争、19题对抗日战争的考查,突出了救亡图存、社会进步的时代主题。第39题以英国奴隶贸易的发展为主线,考查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这些试题引导考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考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洞察力。